
農機具變遷見證中國改革開放農業大發展
農機具變遷見證中國改革開放農業大發展
- 分類:行業動態
- 發布時間:2022-02-23 13:33
農機具變遷見證中國改革開放農業大發展
- 分類:行業動態
- 發布時間:2022-02-23 13:33
新華社濟南1月21日電(記者孫曉輝 蘭恭來)在57歲的山東沂水農民呂振柏記憶中,四十多年前秋收和夏種的場景依然清晰。“夏收時一家老小天沒亮就扛著鋤頭奔向田間地頭,馬拉車、人拉犁,在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又熱又累。”他說。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開始實行土地承包制度,頗有闖勁的呂振柏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購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用來平整土地、種植農作物。第一次體會到機械化便利的呂振柏當時沒有想到,二十多年后,曾經風靡農村的手扶拖拉機又逐漸被更先進的各類大型農用機械代替。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農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越來越多像呂振柏這樣的普通農民逐漸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昔日田地里熱火朝天的人工耕種場景已不多見,以往常用的許多傳統農具也從田間“走進”博物館。
走進位于山東省曹縣的鄉村記憶博物館,從清代的木犁、糧穩到有幾十年歷史的木制龍骨水車,一件件傳統農具映入眼簾。“像龍骨水車曾經是農民最重要的灌溉工具,也非常古老,據文獻記載大約東漢時就出現了。”這家博物館館長潘魯建說,目前館內藏有上百件當地征集的各類農具。
曹縣鄉村記憶博物館展示的農具。新華社記者孫曉輝攝
從1991年就開始收集各類農具的曹縣人張瑞,專門創辦了一座魯西南鄉土藝術博物館,用來展示500多件各式傳統農具。從耙、耬、石磙到風車揚糠機、小型柴油機水車,為了搜集這些逐漸消失的傳統農具,張瑞的足跡遍布當地的1000多個村莊。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還看不到‘機械化’的影子,春拖犁耙,夏揮鐵鋤、秋舞鐮刀、冬掄鐵鍬。”張瑞回憶,進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才漸漸出現了農用拖拉機、插秧機、旋耕機、平整機、開溝機、脫粒機、烘干機等農機的“身影”。
“過去秋收糧食,靠鐮刀一株一株地割倒,人累了一天也收割不了兩畝田的情況再也見不到了。”張瑞說。
斗轉星移,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定居,近年來土地規模化集中經營漸成趨勢。
如今,田地里的聯合收割機將收割、脫粒、裝袋三道工序都靠機械一次完成。一片片成熟的莊稼倒下了,一袋袋糧食裝上車拉回曬壩,來回翻動糧食,如果用上烘干機,一次就能烘干上百噸剛收獲的糧食,只需要兩三人在室內就可完成。
中國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300多個示范縣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機插(播)率超過48%,玉米、馬鈴薯機收率分別接近70%、30%,油菜收獲、花生種植及收獲機械化率均超過40%,廣西等甘蔗主產區機械化裝備能力等加快優化提升。
曹縣鄉村記憶博物館內景。新華社記者孫曉輝攝
在機械化率大幅提升的同時,互聯網也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業這個古老產業的面貌。在農業大省山東,雷沃公司推出的類似于“滴滴打車”的手機APP,農民可以用手機來“打農機”,農機手也可以用手機來“出租農機。”
山東省嘉祥縣光明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曹正濤說,通過手機APP,可以及時掌握一個地方的作業進度。比如某地今年收割作業總面積多少、目前已作業進度如何、每畝價格怎樣等。“有了這些信息,我們就知道該去哪里跨區作業”。
業內人士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業生產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向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一批自動化、智能化農業機械的涌現,讓“機器換人”漸成趨勢。
“農具的變更只是一個小小的側面,但正是從這小小的側面中,看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日新月異地變化。”山東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清津說。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歡迎關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

ONLINE MESSAGE
在線留言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楚雄田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滇ICP備19000875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昆明